top of page
Search

用收藏記錄當代:博物館「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

21世紀博物館進入「後博物館」(post-museum)時代,當代博物館為能更貼近並反映當今社會樣貌,開創了許多嶄新的收藏與展示策略,作為適應當下社會動盪事件的回應,「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即為其一。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率先展開「快速回應收藏」,此為V&A為了及時回應世界設計、生產歷史上的重要時刻而開展的新蒐集活動。傳統上,博物館會收藏已被納入書籍和展覽並在設計史中佔據一席之地的物件,但這樣的方式通常需要時間來證明物件價值。V&A認為當今世界的運作方式已不同以往,當全球性事件發生時,這些事件與世界上的設計和製造業息息相關,並在當時賦予某些對象一定的關聯性,「快速回應收藏」使博物館能立即回應當代議題[1]

V&A「快速回應收藏」首次於深圳與香港城市與建築雙城市雙年展(Shenzhen and Hong Kong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中展示,V&A邀請市民選擇一項日常物品,該物品可以告訴遊客關於當今深圳的一些重要訊息。若在傳統收藏脈絡下,博物館只會保存有價值的物件,這類平庸且價值不高的物件則可能會在消失後無法取得[2]。2014年4月起,V&A於20世紀畫廊中設置一個「快速回應展」(Rapid-Response Exhibits)的展廳,專用於展示那些因「快速回應收藏」而取得的藏品[3]。「快速回應收藏」所蒐集的並不僅是物件本身,更重要的是物件相關人士的共同經驗,使博物館逐漸演變為可討論時事的思辨空間,並跟上當代政治、社會及經濟等面向重大變化的腳步。



圖1 V&A「快速回應展」(Rapid-Response Exhibits)的展廳(截圖自:https://reurl.cc/7X9pkb)

  「快速回應收藏」正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採用。紐約時報2017年有篇文章探討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如何透過蒐集海報、鈕扣、衣服、防毒面具等抗爭物件(圖2),來應對美國不斷加劇的種族議題而導致的緊張局勢[4]



圖2一件由Ocean Gao設計的描繪Eric Garner臉部的T恤。(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1Qd5V)

  國內方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本身戮力於收藏與展示當代物件,長期關注民主選舉、社會運動生產之相關物件。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爆發,臺史博亦將部分連儂牆(圖3)收為館藏並展出[5]



圖3公館商圈貼滿便利貼的連儂牆(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1908310208.aspx)

  快速回應收藏的出現與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有關。《Contemporary Collecting Toolkit》(West、Kavanagh,2019)將當代收藏定義為發生於今日或不遠的過去之物件、故事或文化材料。它意味著處理現有的藏品產生的鴻溝時加入新的意涵,憑藉著這些新的物件更能反映我們近期的歷史。書中提到,當代收藏最大的益處就是能與人們和社群建立夥伴關係,為更加具有創意性、動態性的過程。此外,它亦嘗試糾正過去的遺漏,使從前被忽略的族群得以發聲並捕捉更細微、可使用的社會紀錄。縱使當代收藏已是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但當博物館考慮收藏任何當代物件時,仍需確定是否符合博物館的典藏管理政策,當代物件與故事應符合典藏目標。

  「快速回應收藏」的物件在博物館中被展示出來時,將引起人們對當今重要事件的討論和反思,使觀眾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如何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繫並建立親近感。此外,「快速回應收藏」也是博物館應對當代事件或議題時採取的新行動,它的出現代表博物館承認「現在」的重要,開始著手保留當今的每個重要時刻。最後,不論博物館決定採取何種方式展開「快速回應收藏」,始終必須清楚的是其與該組織本身的使命和價值是否相符?組織中每個參與「快速回應收藏」的人員是否皆了解當代物件收藏的目的?本文認為這是當博物館進行「快速回應收藏」前必須思考的關鍵。

West, M. D. N.、Kavanagh, J.(2019)。Contemporary Collecting Toolkit。London:The Museum Development North West。



文:陳心方

Recent Posts

See All

2020 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設計思考工作坊活動紀實

本影片為2020社會參與實踐設計思考工作坊活動紀實,活動由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邀請到國內從事博物館設計、社會設計、展覽策劃、方案規劃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由林承毅(林 事務所執行長)以第一天講座作為開場,接著朱家琳(老派博粉繆思長)、剛勇(人生百味創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