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ping and archiving public history projects about COVID-19
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球擴散,許多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紛紛發起紀錄當下歷史的計畫,而由IFPH及Made By Us合作的地圖計畫(地圖網址:https://reurl.cc/nzdKd8),致力於發揮整合平台的作用,讓我們能夠了解世界各地博物館與文化機構在疫情時期的社會角色,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共有415個機構加入此地圖計畫。該計畫由Made By Us首先在美國發起,IFPH加入後幫忙進行地圖繪製的國際計畫,在google map上開始紀錄並儲存目前全球流行COVID-19期間的生活和故事。此計畫雖然可能在執行時不受歡迎,但是COVID-19造成的全球大流行是具有歷史性的一刻,也更是國際交流比往常更多的時刻。透過地圖的形式展現出重要的聲音,特別是此疫情在各地的體驗有所差異。期望以收集這一天一天的經歷、故事及文物,可以讓未來的世代作為一種資源並學習「它過去像什麼」(What it was like.)。
IFPH是國際公共史學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Public History)的縮寫,其前身組織為全國公共歷史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NCPH) 於2009年成立,一直到2011至2012期間才正式成立IFPH,其組織目標是在創造公共歷史的從業人員在國際網絡間的連結及發展。而Made By Us是由橫跨美國各地的歷史及公民組織集結而成的聯盟,以連結、啟發及創新的方式匯集在一起,透過跨學科、跨地區的方法,期望為人民開創一條新的道路。
臺灣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亦被標記在此計畫的地圖上,提及側重於收集疫情流行期間生活故事的物品,像是文件、海報及醫療用品。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官網,可見詳細的「COVID-19」搜集計畫的物件收集方向,目的在致力保存及讓後人省思這場「全民防疫運動」:
1. 政府機關防疫工作物件:相關公告、標語、防疫手冊、居家防疫關懷包、工作日誌、體溫登記表…等等。
2. 防疫關鍵物件:被徵召的各式國家隊(口罩國家隊…)物件,各式醫療用品,民間自行設計的防疫物件…等等。
3. 具公眾印象的代表性物件:具公眾印象的標語、物件等等被製成的各式文創品,代表臺灣且具國際知名度的物件,知名的活動因疫情停辦後的入場卷…等等。
4. 防疫的日常風景:商店、藥局、廟宇、教堂、車站、學校、公司等公開場所的各式防疫公告、消毒用具、各式測體溫工具…等等。
photo from: https://reurl.cc/nzdKd8
參考資料:
文:莊佳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