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博物館在發展包容性及多元性時,會納入不同類型的觀眾,兒童在博物館的角色已被視為重要的觀眾之一,博物館考量展示及文字,多針對學齡兒童進行展示遊戲體驗或活動。然而,在瑞士的溝通博物館(Museum of Communication)及布魯克林的交通博物館(New York Transit Museum )則提供了不同需求的孩童更多的博物館經驗。
在瑞士的溝通博物館(Museum of Communication)為幼兒提供了特殊的體驗,在此博物館內建有日托中心,館員藉由在日托中心的觀察,建立一個以幼兒為中心的迷你博物館。
在幼兒剛學習走路時,即使到博物館中也會因為展示的物件位置太高、重量太重,而導致體驗不佳,無法實際參與,因此溝通博物館在日托中心內,建立一個迷你博物館的空間,使兒童在博物館中減少壓力。此迷你博物館中包含了原先博物館的藏品及專為幼兒製作的車站,如此也幫助日托人員舉辦一些活動讓幼兒參與,使得幼兒在博物館內達到學習與娛樂的效果。迷你博物館主要有三個功能:
作為展覽空間,讓兒童在當中感到安全及熟悉的進行學習
作為交流空間,讓兒童藉由歷史探索不同交流類型及方法
一個合作空間,讓兒童、父母和日托的工作人員提供想法,使兒童涵蓋在文化參與之中
其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是電話,孩童喜歡假裝與大人講電話,此展品展示出不同於智慧型手機的傳統手機,能讓兒童看見過去歷史上不同樣貌的電話。不僅創造出教育和參與式的體驗外,其工作人員也認為此空間減輕兒童的壓力,並且幫助兒童在博物館中找到自己的空間。
在布魯克林的交通博物館,也針對神經多樣性(註1)的兒童設計了「地鐵偵探」的活動計畫。針對 6 至 11 歲兒童提供一學期的計畫,參與的人建立在交通工具的共同興趣之上,但是也基於專業及教育的人員輔助,如特殊教育者、語言病理學家及博物館教育者等,發展出每期不同的活動內容。
在疫情之前,地鐵偵探的計畫透過實地的車廂進行遊戲,而在疫情之後,也透過線上會議的方式,持續與兒童產生連結。雖然作為虛擬的方式需採以更少的人員進行遊戲,但卻擴大了參與人的地理範圍,使得過去到實體參與的人,也能在線上參與,而透過螢幕也使得參與的人更為專注。
博物館致力於包容性及多元性的發展,持續針對群體的差異性有更多的活動及安排,使得博物館成為更友善的空間。
註1:神經多樣性一詞涵蓋自閉症(包括亞氏保加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讀寫障礙、選擇性緘默症、妥瑞症和書寫障礙(https://www.humanresourcesonline.net/tips-to-embrace-neurodiversity-in-your-workplace-chi)
參考資料:
コメント